這幾個星期, 我刊登了幾篇詩文, 分別叫做”獻詩”和”序幕”. 我想大部分的朋友都不清楚那是什麼. 原本我只想擷取一部份分享, 現在, 我決定花一段比較長的時間來完成全部的刊登. 這九篇已經連載的”獻詩”及”序幕”是我註疏德國大文學家歌德的大作”浮士德”中譯本的起始部份.
大約1989年到1991年左右, 我常前往德國. 那時公餘, 德國友人經常和我前往一個幽靜的樹林散步. 樹林邊緣有一條小河; 人行步道蜿蜒順著河流一路延展下去, 一邊是樹林, 另一邊就是潺潺流過的小河. 我們常沿著河岸走一段很長的時間, 彼此不發一語.
過了一段時間, 朋友告訴我, 這條小徑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大思想家, 文學家, 科學家, 政治家歌德生前曾經倘佯沉思的處所. (這個地點在德國中央的一個小城叫”Gottingen”附近, 這個字”o”上面還有個兩點, 唸作”嘎廷痕”.)
我想大家對歌德這個人名也許有所耳聞, 喜歡西洋古典文學的朋友, 一定知道歌德的. 歌德除了其他領域的涉獵, 在詩歌這個領域, 他的名著”浮士德”被公認為西方文學最雋永的四大作品之一. (另外的三個大作為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的史詩, 但丁的神曲, 還有莎士比亞的戲劇.) 有趣的是這四個人分別代表了西洋上古, 中世紀, 近世紀, 以及近代(1800年以後)四個時代的作品. 而歌德的”浮士德”就是近代西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作. 德國人當然引以為傲.
1990年4月, 朋友很慎重的送我一本他們全公司同仁簽名的中文版”浮士德”. 這本”浮士德”是他們專程前往法蘭克福採購而來, 因為他們知道我看不懂德文.
拿到了這本書, 我曾兩次想將它看完, 都在前面幾十頁就打住看不下去了. 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太厚了, 想想密密麻麻的七百多頁, 稍稍翻閱, 就有點心煩. 另一個原因是, 原來的詩是德文作品, 翻譯成中文本來就很難, 我拿到的是大陸錢春綺先生的譯本. 錢先生為了遵守原作的斷句, 押韻, 弄得我實在看不出這本書的優美之處在那裡. 還有那時候對簡體字真的非常排斥, 所以就將之丟到一邊了. 也在那時, 為了”解讀”錢先生的作品, 我買了一本周學普先生在台灣新潮文庫出版的繁體版. 之後, 沒想到忙忙碌碌, 這兩本書就被束諸高閣, 一直到這次搬家回台, 才想到再度將它們攤開來.
歌德動筆開始寫”浮士德”是在1774年(也有從1773年開始的說法). 同年九月, 歌德也發表了著名的小說”少年維特的煩惱”. 那一年, 歌德才二十五歲. (“少年維特的煩惱”使歌德一夕成名, 同時暢銷書的版稅為歌德取得巨大的財富, 奠定未來無憂的寫作生涯. 這本書出版當年就被翻譯成法文, 成為當時歐洲最暢銷的書. 法譯本拿破崙曾經閱讀了七遍之多.)
之後, 歌德浮沉宦海, 旅行, 戀愛. 1790年, 這本書的前七卷以”浮士德片斷”的名稱問世. 這段時期前後, 由於從政忙碌, 斷斷續續, 寫作曾中斷了十二年.
1797年, 歌德48歲, 他決心將這本書完成, 開始投注大量的寫作精力. 1808年, 這本書的第一部以”悲劇浮士德”之名出版. 同年10月2日, 歌德獲法國皇帝拿破崙召見, 拿破崙稱讚他:”這才是一個人”. 之後, 哥德中斷寫作約二十年, 至1825年才又提筆撰寫第二部. 那年, 歌德已經76歲了.
1831年8月, “浮士德”第二部殺青, 八個月後, 歌德以83歲高齡, 與世長辭. 算算, 從構思開始, 這本書前後共花了六十年, 在文學史上, 幾乎是空前絕後了.
“浮士德”結構龐大, 內容複雜, 歌德將自己一生的思想及哲學觀全部反應在書中. 全書是以劇作的方式表達. 林林總總, 常常令人眼花撩亂. 除了內容的理解不易, 還有文字通順上的問題.
這次重讀錢先生及周先生的譯作, 在讀的過程中, 我決定將它們用比較通順的口語句型詮釋表達, 順便將這本書重新再寫一次. 我是以錢先生的版本(1989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)為主, 在觸礁無法理解的地方, 再參考周先生的譯本, 修正補足原作的精神.
歌德的作品原為詩歌, 具有押韻及優美的斷句, 翻譯成中文, 維持原有格式已不可能. 所以我儘量將它改寫成最接近我們目前的生活語句, 希望能夠再度賦予它歌德曾賦予它的生命. 希望這個努力不會抹殺這本曠世名著的內涵, 也希望能夠提起朋友們讀讀這本書的興趣. 如果有人閱讀, 我想歌德, 錢先生, 周先生必定會非常高興的. 我不敢潛越, 只希望詮釋能夠最接近作者及原譯者的原意.
2009-6-26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